编者按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举行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步伐。
全国两会期间,新疆日报、广西日报、内蒙古日报、宁夏日报、西藏日报进行联动报道,讲述各族干部群众构建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故事。
新疆
乌鲁木齐市固原巷社区
亲如一家 尽享欢乐
3月1日,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二道桥街道固原巷社区组织小朋友学习剪纸。□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约提克尔·尼加提摄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任春香
“小手拉大手,冠军在招手”……3月1日,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二道桥街道固原巷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里,一场“趣味运动手牵手,民族团结心连心”的运动会正在进行,各族干部群众踊跃参加,呐喊声、欢笑声交织回荡。
像这样的温情场景,在固原巷社区几乎每周都会上演。这是14个民族共居的大家庭,大家比邻而居,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中,实现心灵相依,绘就民族团结美好画卷。
“社区经常组织多种活动,引导孩子们从小玩在一起、学在一起。”固原巷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耀文说,社区依托“阳光巴郎”青少年之家,开设国学、书画、京剧等兴趣课程,让孩子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固原巷社区还成立非遗工作室、老年合唱团等,丰富居民文化生活。“今年是星光老年合唱团成立的第15个年头,不同民族的老人因热爱音乐相聚,舞台上自信歌唱,生活中亲如一家。”合唱团团长冯燕香说。
每逢节庆,“百家宴”活动已成社区传统,除夕夜为高龄、独居老人张罗年夜饭已持续13年。各族居民端出拿手美食,欢聚一堂,共享美好时光。
固原巷社区里团结互助的故事数不胜数。70岁的李丽敏常夸赞邻居阿布都拉·奴尔买买提,家里有事时他总是跑前跑后,热心帮助。阿布都拉总是笑笑说:“一颗星星挂不满天空,一块石头垒不成山峰。各民族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互相帮助才对嘛。”
让各族群众成为有情感共鸣的一家人
全国人大代表、精河县托里镇伊吉林莫墩村村委会主任 吴文秀
互嵌式社区不是简单的空间嵌入,而是让各族群众在柴米油盐中成为有情感共鸣的一家人。
伊吉林莫墩村是一个多民族聚居村,汉族、蒙古族、哈萨克族、锡伯族等各族村民和睦共处,是建设互嵌式社区的鲜活样本。
建设互嵌式社区需在日常生活中实现“生活化融合”,各族群众在同一社区一起居住,共同参与生产活动、社区事务,行为上相互交织,使社区成为各族居民心灵相依的温暖家园。
建议建设社区文化中心,组织文化活动,促进交流和互动,增进各族群众间的了解与欣赏,让各族群众在工作、生活、文化娱乐中自然融合,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任春香整理)
广西
南宁市二桥西社区
“逢四说事” 共建家园
南宁市二桥西社区召开“逢四说事”居民议事会。梁冬苗摄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何明华
“今年的三月三活动,在曲目选取上能否有更多选择、年轻化一些?”……
3月4日下午,南宁市江南区江南街道二桥西社区,正在进行主题为“逢四说事·构建互嵌式社区——侃侃心里话,共建家园齐心干”的议事活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融洽。
当天前来说事的有文艺队队长、社区工作人员、物业代表、居民代表、疍家船民,大家畅所欲言,为即将到来的三月三社区活动出谋划策。
二桥西社区总人口1.4万人,生活着16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社区。
“我们搭建社区‘逢四说事’议事平台,每月4日、14日、24日或星期四,组织各族群众聚在一起说事议事决事。”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二桥西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潮说,近三年来,共征求意见1300余条,社区“兜底性”解决问题700余件。
记者翻阅近年来的“逢四说事”记录本,一本本厚厚的册子记录着大事小情,涉及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一老一小”、小区停车、物业管理等。
在这项机制的促进下,社区服务不断完善,居民关系更加融洽,各族人民亲如一家。“逢四说事、逢事办事、办成好事、真情干事,促社区各族群众互嵌融居,共建共享幸福家园。”李潮说。
深入挖掘民族文化 建设互嵌式社区
全国人大代表、三江侗族自治县县长 陈震
三江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族群众在文化上交融互鉴。我们要从民族文化挖掘入手,推动各民族在空间、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助力建设互嵌式社区。
三江位于桂、湘、黔三省(区)交界处,主要居民为侗、苗、瑶、壮、汉等民族,侗族人口占58%。
三江在县城建设、城乡规划中植入侗族文化元素,打造“中国侗族在三江”城市IP;弘扬百家宴民族饮食文化、“月也”等节庆文化,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此外,三江在社区治理方面不断探索创新,走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与时代特征的社区治理之路。
我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精心打造“三江聚同心·耶歌铸团结”品牌,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打造跨地区互嵌融入新样板。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何明华整理)
宁夏
银川市共享社区
结亲互助 滋润心田
银川市兴庆区丽景街街道双庄社区居民身着民族服饰跳起欢快的舞蹈。宁夏日报记者马楠摄
宁夏日报记者 杨超 马赛尔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来到银川市西夏区文昌路街道共享社区,随处可见与民族团结相关的宣传标语。
“社区总人口4208人,是一个嵌入式、各民族共居的社区。”3月3日,共享社区党委副书记高元希介绍,共享社区各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一次推己及人的活动,带来了一场长达10年的结亲互助。
“那时,我儿子在外地上大学,有次生病了,我着急却过不去,当时就盼着有亲戚朋友能在他旁边给予帮助。”共享社区党委书记刘丽娟说,“后来我就想,我们这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他们是不是也会有同样遭遇。”
2015年,共享社区联合北方民族大学开展“结亲互助”活动,组织辖区居民家庭与学校各族学生结对子。“如今,西夏区有66个家庭先后与维吾尔族、藏族等73名学生‘结亲’。”刘丽娟说。
共享社区打造“同心同德、同心同乐、同心同助、同心同安、同心同富”党建品牌,通过书香社区建设、最美民族团结家庭评选等活动,形成良好风气,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等称号。
运用法律手段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
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律师协会会长、宁人律师事务所主任 刘建国
在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道路上,每一步探索都意义非凡。
在深入调研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后,我认为,互嵌式社区绝非简单的居住空间融合,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载体。
关于推动互嵌式社区建设的务实举措,在顶层设计层面,政府要制定科学规划,打破民族居住单一格局,引导各族群众在社区内有机融合。同时,注重基础设施均衡配置,让各民族群众均能享受优质公共服务。在文化融合方面,建议社区多举办民族文化节、民俗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以文化为纽带增进民族感情。此外,鼓励各族群众参与社区事务决策与管理,增强归属感与责任感。
身为法律工作者,应运用法律手段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区和谐稳定。
(宁夏日报记者杨超、马赛尔整理)
内蒙古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
互嵌共融 籽籽同心
乌兰牧骑深入社区,将点单式文艺辅导送到群众身边。兴安盟融媒体中心记者王永生摄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 郝雪莲
“谢谢你们,让我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日前,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工作驿站里,维吾尔族同胞伊不拉音拉着工作人员的手激动地说。
前不久,伊不拉音来到准格尔旗,需要尽快找到出租房安顿落脚,但人生地不熟,不知道该去哪里找房源。最终,他在该工作驿站志愿者的帮助下,找到了满意的出租房。
准格尔旗号称“鸡鸣三省”,享有“漫瀚之乡”美誉。这里28个民族36万各族儿女,不分你我,相亲相爱,携手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
2024年,准格尔旗创建全区首家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工作驿站,实现“三大板块”“六大服务”:基础服务板块提供各类惠民政策咨询、就业创业技能咨询指导;暖心服务板块提供法律援助、矛盾调解、志愿服务;专业服务板块为各族群众开通线上小程序服务。截至目前,已有60余名志愿者参与驿站工作。
准格尔旗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王永军说,将以互嵌式驿站为依托,促进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欢声笑语中扎根
全国人大代表、兴安盟扎赉特旗乌兰牧骑副队长 何买拉苏
多年来,扎赉特旗乌兰牧骑以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为己任,通过歌舞、戏剧小品、长调、呼麦等艺术形式,展示各族人民团结奋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唱出北疆儿女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共同心声。
乌兰牧骑常年扎根基层,深入农村、牧区、社区、学校等地,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我们与当地的文艺骨干同台共演,每一场演出都是一次情感的交流盛宴,增进了对彼此文化的了解与尊重,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欢声笑语中深深扎根于群众心间。
作为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将紧扣时代脉搏,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
(内蒙古日报记者薛晓芳整理)
西藏
拉萨市鲁固社区
守望相助 携手筑梦
拉萨市鲁固社区各族干部群众制作美食欢度节日。西藏日报记者央金摄
西藏日报记者 央金
“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鲁固社区不断丰富互嵌式社区的实践路径,推动各族人民在雪域高原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拉萨市城关区八廓街道鲁固社区党总支书记强巴扎西说。
鲁固社区内共居住着12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嵌入式生活、游客与本地居民嵌入式体验、多业态嵌入式发展、现代城市和文化古城交融的社区。
“社区每周都会安排志愿者开办双语课堂,在社区生活、做生意的居民和租户经常主动来学习。在民族团结氛围的熏陶下,社区已组建16个民族团结家庭。”鲁固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工旦增卓玛说,鲁固社区是西藏唯一的全国双语学习特色村(镇)。
围绕“一老一小”,鲁固社区深入开展“敲门行动”“结对帮扶”活动,持续走访关爱慰问辖区各族居民,落实低保、临时救助、学生“三包”等各类惠民政策。开展“浸润童心·欢乐童享”“藏历新年·走切玛”“团结九月·石榴籽红”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促进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民族团结之花更加绚丽
全国政协委员、日喀则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尼玛琼拉
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稳定最坚实的根基。
近年来,日喀则市积极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深入实施“村(居)干部文化素质提升工程”和“村干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教育攻坚行动”,民族团结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目前日喀则市建立了168个民族团结广场。无论在繁华的城市街道还是广袤的农村牧区,都能看到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温馨场景。
今天的日喀则,民族团结观念已深入人心。我们将不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让民族团结之花更加绚丽绽放。
(西藏日报记者丹增平措整理)
(人物头像为AI生成漫画像)